WFU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免疫排斥胚胎的理論機制

作者:李日升醫師





本文內容是免疫排斥胚胎的理論機制,蒐集相關的文獻內容跟大家分享。

免疫排斥胚胎的概念在過去是很模糊不清的,有部分業內專業人士認為孕婦都能夠生產,怎麼可能會有免疫排斥的問題?然而,兒科會有免疫問題,內科也有免疫問題,婦產科當然也可能會有免疫問題,只是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

免疫異常其實是是免疫系統有不恰當(Inappropriate)的反應,攻擊原本應該保護的細胞,而造成相關的疾病。舉例來說,內科常見免疫疾病有紅瘡性狼斑、風濕性關節炎等,兒科有異味性皮膚炎、川崎氏症等,這些都是免疫系統對正常細胞有不恰當反應造成正常細胞死亡後的疾病。

婦產科,跟免疫相關的症狀,特別是免疫不孕症,現在終於漸漸引起大家的關注,這篇文章就來分享相關的研究與議題。


免疫系統平衡




體內的免疫系統,簡化來說可以分成兩個系統,一個促發炎系統、一個抗發炎系統,兩個系統之間動態平衡,維持身體的健康。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的反應,如果出現異常反應,就可能會導致異常。兩個不同的系統都有代表性的賀爾蒙或是免疫指標。

如果關注在懷孕相關的動態平衡:懷孕期間如果抗發炎系統Th2比較旺盛,就有機會正常懷孕、正常生產;懷孕期間如果促發炎系統Th1比較活躍,就有機會胎停、流產、子癲/子癲前症、胎兒體重過輕等。





2023年Reproduction 期刊有文獻將備孕、懷孕期間,不同時期的免疫系統指標統整製作成一個圖文,其中詳列的排卵前、排卵後,免疫系統、賀爾蒙、子宮內膜等等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





B圖中可以看到標題只接說明 Immune rejection of the embryo 免疫排斥胚胎的機制。途中列舉了一些可能的潛在兇手,譬如說: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自然殺手細胞 Nature Killer Cell (NK cell)。這些都是過去認為與Th1/Th2 免疫系統平衡有相關的因子。自然殺手細胞與腫瘤壞死因子作為潛在免疫兇手候選人,似乎不意外。


著床與血管阻力






胚胎在著床的過程中,有一個關鍵步驟,就是胎盤血管發育。胎盤的血管發育,如同胎兒發育一樣,都是從無到有,也如同胎兒血管發育一樣,是提供胎兒養份的重要來源。詳細的說:母體的養分通過母體的血液循環,到達子宮經過胎盤的血管,養分與代謝物經過胎盤的微血管交換後,養分進入到胎兒血液循環中,供給胎兒長大。

養分供給的路途上,如果血管健康、血管暢通、血流順暢,就可以期待胎兒正常發育。如果養分供給的路徑,血管狹窄、血流阻力上升、血流遲滯、嚴重時會有血液逆流,這時胎兒的養分供給可能就會出現明顯問題,可能會導致胎兒過小、子癲前症、子癲症、嚴重時可能還會胎死腹中、或是孕婦產後併發症。





知名國際研究期刊 Nature 旗下專注於醫學領域的 Nature Medicine 中也有回顧:一個異常的著床可能會倒致不孕。如果幸運懷孕,可能也會有孕產期並發症,譬如:植入性胎盤、胎兒過小、自然流產、早產、胎死腹中、子癲前症等等。





回顧2012年美國生殖醫學會已經有提及,如果有異常求子史:譬如子癲症、胎兒過小、胎兒遲緩、連續胎停,就有可能符合抗磷脂症候群,也就是免疫不孕的診斷。


結論






「免疫排斥胚胎理論」應該不只是「理論」,應該是確實發現的現象,或許該稱為「免疫排斥胚胎現象」更為貼切。

求子史如果有特別狀況,自然懷孕、自然生過的媽咪也有可能有免疫異常。如果前胎有子癲症、胎兒過小、胎兒生長遲滯,就需要更加小心。

試管重複植入失敗,如果排除是高齡胚胎,重複淺著床就代表可能有免疫異常(連續三次,懷孕未滿10周胎停)。如果家族中,或是曾經有血栓異常,就代表有潛在血栓體質,也會引起胎停。即使懷孕前的檢查正常,也需要保持警覺。

免疫不孕是試管嬰兒療程中一個逐漸受到關注的領域,免疫攻擊胚胎(免疫排斥胚胎)的完整機制可能因人而異,目前尚缺適合全部媽咪的一種完美療程(我認為也不可能有),所以因人制宜,個人化專屬療程設計才能夠符合每一位免疫媽咪的需求。


需要門診諮詢


可以找日升,祝福大家早日生。


預約門診



參考資料

註 1. Immunomodulation for unexplained 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where are we now? Reproduction, 01 Feb 2023, Vol. 165, Issue 2, pages R39 - R60 DOI: 10.1530/REP-22-0150

註 2. Regulatory T cells in embryo implantation and the immune response to pregnancy. J Clin Invest. 2018 Oct 1;128(10):4224-4235. doi: 10.1172/JCI122182. Epub 2018 Oct 1.

註 3. Mechanisms of implantation: strategies for successful pregnancy. Cha, J., Sun, X. & Dey, S. Mechanisms of implantation: strategies for successful pregnancy. Nat Med 18, 1754–1767 (2012). https://doi.org/10.1038/nm.3012

註 4.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a committee opinion. Fertil Steril. 2012 Nov;98(5):1103-11. doi: 10.1016/j.fertnstert.2012.06.048. Epub 2012 Jul 24.

( 歡迎分享連結至 Facebook、Line、或是其他社群媒體 )
( 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IVFLI.blogspot@gmail.com )
( All rights reserved 李日升醫師保留所有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