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免疫試管成功案例分享:三次失敗 × 雙胞胎成功 免疫媽咪的試管逆轉關鍵

作者:李日升醫師





小木媽咪想生二寶,意外發現是免疫媽咪,第四次試管植入雙胞胎成功畢業。

第一次植入,意外發現白血球升高兩倍,淺著床;第二次採用免疫治療,意外發現胎兒先天異常終止妊娠;第三次想省錢,免疫減半治療意外無效;第四次高劑量免疫治療,雙胞胎順利畢業。

本篇文章分享,四次療程,每一次的計劃,每一次的追蹤,失敗後的結果分析,療程的調整計劃,提供給免疫媽咪們做參考。


首次門診


小木媽咪想生二寶,嘗試懷孕超過兩年。在首次門診諮詢前,經植入過兩次,意外沒有外孕。

來到門診諮詢,檢驗發現自然殺手細胞比例及總量都偏高(NK 28.3%、absolute count 398),其他檢查皆成陰性,包含:B細胞陰性、腫瘤壞死因子陰性、抗體陰性(抗磷脂症候群抗體、抗核抗體、甲狀腺抗體等)。

小木媽咪總共有七顆胚胎,配合免疫指標異常,第一次試管植入只植入一顆胚胎,降低免疫治療失敗的風險。如果植入後未能成功懷孕,未來再安排一次植入兩顆胚胎,提高成功機會。


首次植入淺著床:失敗主因白血球、B細胞、NK細胞






第一次植入,按照ERA建議時間(120小時)進行植入。植入後第七天 bhCG 1.77、第九天 bhCG 0.27,淺著床。

檢查發現,植入後白血球、NK細胞與B細胞皆有上升。白血球從植入前10900、植入後第二天升高至 18730、植入後第七天24280,植入前的兩倍。植入前NK細胞28.3%、總數 398,植入後第七天 24.9%、總數604,植入前1.5倍;植入前B細胞 16.1%、總數226,植入後第七天19.5%、總數473,也是上升兩倍。

免疫指標有三項上升超過1.5倍,強烈懷疑有免疫異常,因此轉診給免疫科醫師評估。免疫科醫師建議下次植入前,要附加免疫球蛋白 IVIG 治療。免疫科醫師建議採用每公斤體重 800毫克,總共 45克的免疫球蛋白治療,每三周一次,進行三次療程,這樣的治療計劃是屬於高劑量IVIG療程。


第二次植入:23周先天異常終止妊娠






經過討論,我們按照免疫科醫師的建議,第二次植入胚胎植入前安排IVIG治療。因為有使用昂貴免疫治療,我們安排一次植入兩顆胚胎,雖然有雙胞胎風險,但是可以提高植入後的成功率。植入當天也因為血栓超標(DD>0.55),啟動了血栓治療(血栓針每天兩針)。

這次植入後第二天白血球僅略升 14300,NK細胞15.8%、總數595,B細胞15.6、總數384。免疫系統似乎得到良好控制。植入後第六天驗孕,bhCG 52,胚胎順利著床。

這次胚胎早期發育順利,bhCG 如預期的順利翻倍,52 → 160 → 333 → 1078。免疫指標雖然也有升高,白血球最高至25310、B細胞21%、總量 1038、NK細胞 15.8、總量773。但是,胚胎發育速度符合標準,因此不需要改變治療計劃。

這次六周聽到心跳、13周胎兒大小正常,經過三輪的IVIG治療,小木媽咪順利畢業。

然而,23周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胎兒有先天器官異常,與產科醫師討論後決定終止妊娠。


第三次植入






小木媽咪休息了一陣子之後,決定再次安排植入。上次植入沒有成功抱起健康的寶寶,除了高價的IVIG,每天兩針血栓針對小木媽咪來說,也是不小的心理負擔。因此,第三次植入決定改變計劃,採用低劑量的IVIG,搭配口服血栓藥物,減少費用、減少打針造成的不適。

植入當天血栓正常 DD < 0.19,植入前使用低劑量IVIG/25克(每公斤體重400毫克)。胚胎解凍後恢復的很好,植入當天沒有特殊狀況。然而,這次胚胎沒有著床。

落榜後檢驗發現,植入後第二天到第七天,NK細胞有升高的趨勢/比例從26%上升至30%、總量從560上升至589。懷疑胚胎有著床,導致免疫指數升高,但是因為IVIG劑量不足,免疫治療保護力不夠,因此胚胎被攻擊萎縮,導致bHCG < 0.1 無法驗到。

這次植入失敗後檢討,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兩個:1:IVIG劑量不足、2:血栓指標 DD < 0.19 未必代表正常。

失敗的主因是IVIG劑量不足。第二次植入採用高劑量IVIG,胚胎成功著床;第三次採用低劑量IVIG,驗孕失敗,但同時發現免疫指標NK細胞上升,代表胚胎可能曾經著床,但是被免疫攻擊後萎縮。下次植入應該採用第二次植入成功模式,用高劑量IVIG。

植入失敗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血栓。植入前服用口服血栓藥,植入當天DD雖然正常(DD<0.19),驗孕沒有懷孕。第二次使用血栓針,胚胎有成功著床,所以懷疑「服用口服血栓藥,DD<0.19,但是血栓可能有異常」。關鍵是植入後胚胎發育的結果。胚胎發育的好,指數參考參考;胚胎發育的不好,指數就很重要。


第四次植入:高劑量IVIG、血栓針。成功懷孕雙胞胎






從第三次植入失敗學到的經驗,第四植入回頭採用高劑量IVIG治療以及採用針劑治療血栓。

這次植入兩顆胚胎,驗孕順利懷孕。植入後第五天bhCG 48、第七天170。五週看到胚囊、意外是雙胞胎,陸續檢查胚胎發育都正常,六周聽到心跳,12周順利畢業。三輪高劑量IVIG治療後,胚胎發育沒有明顯異常後,就不用再用IVIG控制免疫了。這篇文章寫作時,小木媽咪已經懷孕八個月,文章發表時應該已經順利生產了。


ERA120想孕多年可能有潛在問題






ERA 120,代表入植入前需要使用黃體素120小時,內膜才會達到適合胚胎植入/著床的理想狀態。。根據統計,進行ERA檢驗女性,有70%是120小時;傳統時間也是120小時。ERA120沒有自然懷孕,可能有潛在非胚胎因素。





小木媽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ERA120小時,曾經生過久未懷孕,植入後檢驗發現免疫異常,免疫治療後成功懷孕,診斷為免疫媽咪。

因此,如果久未懷孕,如果ERA檢驗是120小時,就要小心有潛在其他因素,未必一定是免疫,也有可能是血栓、輸卵管、內膜息肉、賀爾蒙、感染等問題。


IVIG 療程的侷限


小木媽咪第二次植入,使用高劑量 IVIG 療程,胚胎順利著床,12週順利畢業。雖然在懷孕中期,因為胎兒先天異常終止妊娠,但是這不代表IVIG 無效,反而證實IVIG提供的免疫治療,可以讓胚胎著床早期的發育過程,免於免疫系統的攻擊。

第三次植入,採用了當時普遍有效的低劑量IVIG(約七成的劑量),可惜劑量不足,導致胚胎植入後,追蹤發現免疫指標升高,胚胎未能順利發育。這就代表,雖然都是使用IVIG,但是不同的劑量效果也會不同。





根據韓國生殖醫學會建議:

1. 劑量:IVIG 建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 400 毫克
2. 頻率:IVIG 每三到四周一次療程
3. 啟動:植入前或是懷孕早期就開始療程
4. 視母體與胚胎發育決定最後一次療程時間

日本生殖醫學會與台灣生殖醫學會目前沒有相關建議。然而,根據一篇2022年的日本研究,重複植入失敗四次以上的女性,使用IVIG(每公斤體重400毫克)活產率可達 61%(相較於無治療(安慰劑)女性,活產率25%)。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皆是歷經多次植入失敗,並未預期有機會活產的女性,經過IVIG治療後,有半數以上活產。這就代表對於特定族群高劑量IVIG治療確實可以改善植入後結果。





小木媽咪第三次植入採用低劑量IVIG,植入後淺著床。第四次回頭採用高劑量IVIG,胚胎成功著床、雙胞胎順利畢業。這就代表,小木媽咪是適合高劑量IVIG的免疫體質。


回顧療程


小木媽咪從反覆著床失敗中找到關鍵:高劑量IVIG免疫治療與針劑血栓控制。

對於多次植入未著床、淺著床,或胚胎發育停滯的患者,建議考慮免疫與血栓相關檢查。若能及早辨識體質異常,正確使用IVIG、調整劑量與時機,有機會顯著提升著床率與活產率。

免疫治療並非人人適用,但在特定族群,可能就是突破困境的關鍵。想了解是否為免疫體質?建議至門診進行專業評估,規劃試管策略。


需要門診諮詢


可以找日升,祝福大家早日生。


參考資料


註 1. 抗磷脂症候群抗體包含:抗心磷脂抗體(Anticardiolipin IgG/IgM)、抗醣蛋白抗體(Anti-B2-glycoprotein IgG/IgM)、狼瘡抗體(Lupus anticoagulant)。

註 2. 甲狀腺抗體包含: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anti-TPO antibodies,TPOAb)、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ies,TRAb)和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

註 3. 自然殺手細胞:Nature killer cell,簡稱NK細胞。白血球中表面抗原為CD16+CD56的細胞,被列為自然殺手細胞。

註 4. B細胞:也稱B淋巴球(B lymphocyte),是白血球中一種淋巴細胞。白血球中表面抗原為CD19+CD45的細胞,被列為B細胞。

註 5. ERA:內膜著床時間檢驗,運用基因分析,檢測植入前最佳黃體素作用時間。

註 6. 韓國生殖醫學會IVIG 使用建議。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G in women with reproductive failure: The Kore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practice guidelines. Review Clin Exp Reprod Med. 2017 Mar;44(1):1-7. doi: 10.5653/cerm.2017.44.1.1. Epub 2017 Mar 31.

註 7.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 in women with four or more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es: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 歡迎分享連結至 Facebook、Line、或是其他社群媒體 )
( 需編輯轉載,請聯絡 https://www.facebook.com/ivfli.blogspot.tw
( All rights reserved 李日升醫師保留所有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