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7月13日 星期一

直接不等分裂與胚胎染色體關係

胚胎發育異常系列
作者:李日升醫師





胚胎直接不等分裂 DUC 是胚胎早期發育異常之一。經由縮時攝影培養可以準確發現哪些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 DUC。有DUC 的胚胎,理論上發育會比較差、懷孕率也會比較低。

今天就來跟大家說明:胚胎有無 DUC 跟懷孕率的關係、以及跟胚胎染色是否正常的關連。


正常分裂 跟 直接不等分裂DUC






一般正常胚胎細胞,分裂的時候是「一分為二」。少部分胚胎細胞會有「一分為三」,這種就叫做「直接不等分裂Direct Unequal Cleavage DUC」。(詳細解說請看這篇「直接不等分裂DUC」)


2016 年研究






這篇研究分析了 21,261 個胚胎、3,155 個試管週期,其中包含了 2471 個 ICSI 週期以及 684 傳統受精週期。

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有DUC 跟沒有 DUC,以及這些胚胎的懷孕率、活產率、以及胚胎染色體是否正常。


有DUC、第 3 天胚胎植入






統計資料發現:
DUC 1 胚胎植入,都沒有心跳、無法活產;
DUC 2 胚胎植入,有心跳率: 2.7 %、有活產率: 1.6 %
DUC 3 胚胎植入,有心跳率: 6.3 %、有活產率: 4.3 %
沒有 DUC 胚胎植入,有心跳率 12.4 %、有活產率: 8.5 %

統計可以發現,如果胚胎有 DUC、又選擇第3天就植入,心跳率、活產率都遠低於沒有 DUC 的胚胎。

這項顯示了,有 DUC 的胚胎,品質可能比較不好。


有DUC 、第 5 天囊胚期胚胎植入






統計資料發現:
DUC 胚胎植入,有心跳率: 33.7 %、有活產率: 40.0 % (這裡可能文獻計算有誤)
沒有 DUC 胚胎植入,有心跳率 45.2%、有活產率: 34.8 %

統計可以發現,如果有 DUC 的胚胎,我們選擇繼續培養到囊胚期,那有沒有 DUC 的懷孕率反而很接近。這代表了胚胎有自我淘汰的機制、也「可能」有自我修復的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囊胚植入中,有DUC 的胚胎週期僅有20 ~ 30週期、而沒有 DUC 的週期有 538 ~ 982 個週期,有DUC的囊胚遠少於沒有DUC 的囊胚,也代表了這個淘汰的過程中大約10分之一不到的DUC胚胎有機會發育成囊胚,其他10分之9以上的DUC胚胎,都會停止發育。

綜合上面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瞭解,如果胚胎有 DUC ,可能養到囊胚、有變成囊胚再植入,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


DUC / non-DUC 染色體正常比例






接下來就比較有無DUC的胚胎,染色體正常的比例。

可以看到
第三天的胚胎染色體正常的比例,有 DUC: 18.6 %、沒有 DUC: 45.6 %
第五天的胚胎染色體正常的比例,有 DUC: 56.3 %、沒有 DUC: 51.4 %
第六天的胚胎染色體正常的比例,有 DUC: 35.6 %、沒有 DUC: 33.8 %

統計分析可以發現,第三天的胚胎,有無DUC對胚胎是否正常影響很大;但是如果胚胎順利發育到第五天、或是第六天囊胚期,有無DUC對胚胎是否正常影響就不大。這也代表了,胚胎可能有自我修復的機制、胚胎應該有自我淘汰的機制。


DUC / non-DUC 染色體異常比例






皆下來就看有無 DUC 造成胚胎染色體異常的比例。(這裡的異常是指單純異常)
可以看到不論第三天、第五天、第六天的胚胎,有無DUC發生單純異常的比例都接近。


DUC / non-DUC 染色體複雜異常比例






複雜異常就是超過一條染色體有出現異常。

研究可以看到第三天的胚胎、如果有DUC,胚胎發生複雜性異常的機會就高非常多。但是,如果是第五天或是第六天的胚胎,胚胎不管有無DUC,複雜性異常的比例都是一樣的。

綜合上面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推測,有DUC的胚胎,晚一點植入可能比較好。


總結






DUC 就是胚胎直接不等分裂,是胚胎早期發育異常的一種,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染色體分布異常。囊胚前的胚胎,如果有 DUC ,染色體正常的機會低、懷孕率低、不建議植入、建議養囊胚。如果順利發育到囊胚,胚胎染色體正常的機會,就跟一般胚胎是一樣的,可以植入。

直接不等分裂Direct Unequal Cleavage DUC 是胚胎早期分裂異常的一種。有DUC 的胚胎,要怎麼安排還是需要詳細討論與評估。


需要門診諮詢

可以找日升,祝福大家早日生。


預約門診



參考資料


註 1. Direct Unequal Cleavages: Embryo Developmental Competence, Genetic Constitu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PLoS One. 2016;11(12):e0166398. Published 2016 Dec 1. doi:10.1371/journal.pone.0166398

( 歡迎分享連結至 Facebook、Line、或是其他社群媒體 )
( 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IVFLI.blogspot@gmail.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李日升醫師保留所有權利 )